古籍是中國文化遺產中的珍貴寶藏,在整個人類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們研究中國社會面貌和生產、科學發展史的非常重要的依據,對于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古籍的保護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延續的重要舉措,是對中華精神文明的保存。
然而古籍在長期的輾轉流傳中,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各類損壞,其原因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內在的,即古籍制作材料或制作方法造成的;另一種是外在的,即影響古書保存的各種客觀條件。由于以上兩種原因,一些幸存的古籍,有的殘缺不全,有的支離破碎,有的千瘡百孔,如果不經過修復,勢必影響其利用價值和保存壽命。
據統計,我國現存古籍超過3000萬冊,需要修補的古籍超過1000萬冊。由于目前很多古籍依然面臨保存保管條件不理想、庫存環境惡化以及使用中自然損毀等諸多問題,實際需要修復的古籍遠遠不止這些。然而國內從事古籍修復人員的缺少,修復手段與設施設備的落后,再加上高新技能人才的嚴重匱乏,已經難以應付日益增加、數量龐大的待修古籍。
鑒于這種狀況,北京市漢龍實業有限公司于2012年正式成立漢龍文獻保護中心,開展古籍、檔案等紙質文獻的修復、脫酸、殺蟲、除塵等工作。漢龍公司擁有一支經驗豐富的古籍修復隊伍,配備了先進的古籍修復工具和修復設備,曾多次承接國家級、省級圖書館、檔案館古籍、檔案、經書、字畫等紙質文獻的修復項目,受到了用戶及社會媒體的關注和好評。在與國家圖書館、中央檔案館、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和眾多古籍修復領域專家的多次學術交流和項目合作中,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完善技術理論,為國內古籍修復技術的發展起到了杰出的貢獻。
傳統的古籍修復技術
傳統的古籍修復技術,主要是指古籍原件本身的保護與修復,是古代圖書保護的主要措施之一,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技藝。傳統古籍修復技術是從古書畫裝裱技藝中發展分化而來的,并伴隨著中國古代圖書的流傳而逐漸發展成為專門的行業。
傳統修復破損古籍的方法主要是用紙張和糨糊手工修補、裝裱。其中常用的修復方法有:補書法,主要針對蟲蛀和鼠咬;去污法,當含有灰塵或泥土的水滴在古籍文獻上時,可采用毛質軟排筆慢慢刷去污斑上的浮土和易被刷下的泥跡;換皮法,古籍文獻館藏的時間久,閱讀的次數多,導致書皮嚴重磨損,在這種情況下,對其進行保護修復。
漢龍公司在對破損古籍進行手工修補、裝裱時,嚴格遵守相關標準規范,“修舊如舊,寧淺勿深,寧薄勿厚”,選取的修復方案需具有“可逆性”。

漢龍公司古籍修復服務
現代古籍修復技術在前人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其他領域的科研成果,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修復效果也大大改善。
(1)粘接技術方面:中國文物研究所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共同研制的用二醋酸纖維對破裂紙張實行對口粘接的技術,具有不霉不蛀、對字跡無影響、配料容易、操作簡單等優點,將修復粘接技術提高了一大步。
(2)干燥技術方面:有遠紅外線干燥法、微波干燥法、真空冷凍干燥法等。
(3)絲網加固技術:蠶絲樹脂網無色、微透明,對于兩面書寫的古籍文獻的加固有獨到的作用。
上世紀八十年代,紙漿補書機研制成功。紙漿補書機主要用于破損、蟲蛀嚴重的書籍、檔案等紙質文獻,它的出現突破了紙張、漿糊的傳統修復方法,極大地提高了古籍修復的效率和質量。

漢龍公司引進了先進的大幅面紙漿補書機,可用于修復許多種類的紙質文獻,如古籍、印刷文件、報紙、檔案、手稿和字畫等。與手工修補相比,漢龍紙漿補書機可以大幅提高紙張修補效率,且有增強紙張物理強度的優勢,修復破損與加固相結合。
古籍文獻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可以說保護古籍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刻不容緩的一項工作。讓歷史、文化在傳世珍品中延續,讓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光大,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義不容辭的職責。漢龍公司愿與全國各界精誠合作,以期為我國的古籍保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